项目概述
项目建设前,周边近20个村庄受到重度雾霾及疾病的困扰,生态环境亟需提升。
项目创新点
本着“生态优先、水利先行、自然保护、最小干预和可持续发展”的实施策略,利用湿地水动力模拟、湿地水处理、水生植物修复、生态护岸(坡)等技术,对湿地的水体、地貌、动植物资源、历史文化等进行科学保护与恢复。
流动与漂浮的景观特色:丰水期水量大时,水系串联水泡、叠瀑、生境岛等形成连续的、流动的湿地景观。枯水期水量少时,雨水收集池形成漂浮在场地中的湿地水泡。
景观化的水资源调控系统及水质净化系统:在胜溪湖优美的景色中,游人通常不会意识到这两个功能强大的体系,由沉砂池、泄洪渠、胜溪湖水库形成的水资源调控系统和由沉砂池、潜流湿地、表流湿地等形成的水质净化系统。同样,洪峰来临时,泄洪系统保障城市安全,日常降水时,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功能发挥作用。
人工湿地的有效实践:水源来自沉沙池初步沉淀后的雨污合流水以及周边村庄雨水,利用现状坑塘、空地设计水泡,水泡间以狭窄水道相连,模拟自然湿地生境,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中耗氧有机物、悬浮物、氮、磷、重金属等进行净化。湿地周围种植芦苇、黄菖蒲等水生植物,同时也为水生动物的繁殖、生长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,促进微生物大量繁殖,分解水中COD、BOD等污染物。
据研究院监测,胜溪湖湿地成为综合性水处理系统,去除NH3-N(氨氮)能力较强,为47%;TN(总氮)、 TP(总磷)、 SS(悬浮颗粒物)除去率分别为13%、15%、21%;分解COD(化学需氧量)、BOD(生化需氧量)能力为24%和23%。
生态修复与重建:
林地栖息地:保留已有的林地,其作为鸟类(如喜鹊、麻雀等)和陆地动物(野兔、野鸡、蛇等)繁殖、生长的栖息地。
石岸栖息地:胜溪湖部分湖区以块石相隔为岸,块石空隙可为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多样性的栖息地环境。
生物廊道:胜溪湖湿地公园在步行路的建设为硬质混凝土砌块相隔铺设,中间及两个铺设草坪,其作为陆地生物廊道,避免阻隔生物在两湖之间迁移。
水生生物栖息地:胜溪湖中水生植物群落为两栖动物、鱼类、鸟类、水生昆虫等提供隐蔽、休憩场所。同时,水生植物的根系为各种不同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谢提供生存环境。
项目成效
生态修复后,这一地区野生动物达到24目55科189种,其中鸟类资源更为丰富,有留鸟46种,夏候鸟43种,冬候鸟18种,旅鸟36种。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、金雕、黄脚三趾鹑、大鸨4种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、灰背隼等16种。成功打造了集水利、城市湿地、生态文化、民俗景点于一体的湿地公园,被誉为“孝义之肾”,并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、山西省旅游度假区。